大约宋元之际,邵阳银氏始祖青公出生。(注:据邵阳银氏首修族谱记载,“青公,宋时人, 宁宗二年<1196>,擢为镇将;率军20万,与蒙古战于花道<1215>”。 又根据青公之子大公、三公、六公、九公、十公最早生年后裔按正常世代平均年率<注:33年一代>推算出的青公生年信息, 青公生活年代约为元朝。现将两信息并存,供阅者参考斟酌)
元末之际,天下大乱。据四川资中银氏族谱记载,九公(讳奇)先是自原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迁至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紫阳乡紫西里岐山,后又于明初(注:约与邻村大姓吕氏、乐氏迁入时间同期,即为明洪武年间)迁至武冈州紫东里夏溢渡定居,娶妻袁氏,繁衍生息。九公是为夏溢渡银氏始迁祖。(注:据邵阳《银氏合修谱序》记载,大公居<洞口>石门,三公居<邵阳>盘壁,六公居<新邵>弄富。另外,经综览全国各地银氏资料得知,河南原阳银氏始迁祖成公于元末避乱迁居原阳,山西忻州银氏三世祖德公于洪武三年<1370>迁入北胡村,临桂银氏始迁祖智旺公于洪武年间迁居临桂,广西罗城银氏始迁祖文隆、文降、文陪公于洪武年间迁居罗城)
明初(注:约为洪武末、永乐初),九公长子添忽(合谱名为“才忽”)及其侄必荣(合谱名为“仲荣”)、必华(合谱名为“仲华”)从夏溢渡迁出,去向不明。据族谱记载,添忽3叔侄均生殁葬配子孙不详。
明天顺元年(1457),广西临桂举人银隆任宝庆府同知。据临桂族谱记载,银隆为临桂银氏五代祖,字国昌,配李氏。
明成化初年(1465-1472),据《龙氏族谱》记载,夏溢渡龙氏始迁祖赋(原)贵公携带儿孙自洞口牛栏山迁至夏溢渡银姓宅下手居住。其时,应为夏溢银氏三代祖必荣、必华、必海、必江、必河、必富及四代祖银祐、银宣生活的年代。
明成化十四年(1478),岐山十公兴房七代祖良灏(合谱名为“志良”)出生,他是十公房最早有确切生年记载的银氏。
明成化十九年(1483),邵阳盘壁三公房六代祖礼和出生,他是三公房最早有确切生年记载的银氏。
明弘治中后期(约为1500年前后),夏溢银氏六代祖全公(合谱名为“礼全”)出生。成年后,娶同村龙氏为妻,无出,复娶邻村王氏,生礼凤(合谱名为“志凤”)、礼鹤、礼旸、礼照四子。全公从“礼”字辈开始,为后世子孙制定字派“礼 大世养义方 清克荣吉昌…”。全公又根据夏溢渡船形地貌特征分别为其四子取字为东江、西溪、南泉、北洲,自此,夏溢渡银氏“斯渐有人”,东江、西溪、南泉、北洲四公即为夏溢渡银氏一至四房房祖。
明嘉靖十一年(1532),夏溢银氏七代祖礼凤公(合谱名为“志凤”,他是九公房最早有确切生年记载的银氏)出生。此后,其胞弟礼鹤、礼旸、礼照相继出生。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据明、清《宝庆府志》记载,十公滨房后裔银淳(合谱名为“礼淳”)自训导升教授(注:这是宝庆府志中最早有记载的银氏)。又据邵阳七修谱记载,嘉靖三十年,银淳升江西吉安府教谕。(注:查之明、清两朝《吉安府志》,无银淳记载,疑有误)。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邵六公房七代祖才禄(合谱名为“志禄”)出生,他是六公房最早有确切生年记载的银氏。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洞口大公房九代祖再明(字吾楚,合谱名为“廷明”)出生,他是大公房最早有确切生年记载的银氏。
明万历末年(1620年前后),九公四房后裔世童(合谱名为“廷童”)出生,他是九公房族谱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入川银氏。
清康熙三十余年(约1694年前后),九公三房后裔裁义、从义等人从夏溢渡迁入(重庆)合川、四川成都等地。又据合川族谱记载,裁义三子芳葵后又从合川迁居四川遂宁。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九公二房后裔揆义(1652—?)携妻林氏(1648—?)、其子芳萌、芳美、芳仪、芳智及其孙天清、冰清等人自夏溢渡迁出,在重庆荣昌佣耕三年后,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四川资中梁家界落业。
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月二十日,九公二房后裔银高义在夏溢渡银氏九公祠堂内抄录一本序谱《银氏祠内注序》赠与四川资中揆义父子。《注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了银姓得姓和青公籍贯、葬地等情况,“盖吾先宗祖,远自江南。其姓欧阳…吾祖阳清为光禄大夫,直触王庭,谏权势,骞游天下,及至武冈州,缉访甚急,或问其姓,被银在手,即应之曰‘银’, 继回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殁,葬大人桥吉地”;二是讲述了九公迁入夏溢渡开基创业时的艰辛历程及早期子孙情况,“当此之际,运会鄙塞,逆境何堪悉数,约而举之,罄竹难书”;三是讲述了夏溢渡的地形地貌、祖坟、分房、人丁、字辈等信息及创修族谱的重要性。“所虑者,时远人繁,或守楚南,或有迁徙西蜀,或有出仕别省他州者,族谱未明,若不议其班序而刻昭穆,何以识木本水源之根也”。
清乾隆十四年(1749)十月,十公海房后裔秋暴公(族谱名“时白”,1703-1765)撰写《什公祠堂记》,首次提出“按史:青公,宋时人,宁宗二年,擢为镇将…率二十万众,与蒙古战于花道”。(注:该说法多次被邵阳银氏后世修谱者所引用,青公与历史上的银青<奥屯襄>是否为同一人,目前尚无定论)
清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初二,九公二房后裔银高义撰写四川资中银氏《补序》。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讲述续录族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吾等在蜀,离楚日远,恐光阴飞电而老成者有几人哉?若不速为,则班班辈辈稍出失其传,迨人至颠倒纲纪悖乱,其为害也深矣”;二是讲述银高义、芳智、国强3人去附近州县登门入户录入银氏人丁信息的情况,“承访各府、州、县,挨查银姓。无论上房、下房,历来根由,书名志谱,以待后有知其源流者”;三是讲述揆义、芳智父子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从湖南夏溢渡迁出,经重庆荣昌佣耕三年,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置业于四川资中梁家界的艰辛历程。
清乾隆十九年(1754),九公大房后裔汶清(字位阳,号惠先,1694-1767)携妻陈氏(1703-1767),子克正(号奇山,1728-?)配李氏、何氏,克荣(号贵山,1732-1792)配吕氏(1737-1807),克文(号坤山,1738-1803)配曾氏(1743-1818)迁居四川屏山县龙溪乡青岗垉。此前,他们于乾隆三年(1738)自湖南夏溢渡迁入四川南溪,后又迁入宜宾县白花场石佛寺,三迁宜邑泥溪,四迁山内乡开田坳。于乾隆九年(1744)置买屏邑九角塆,最终于乾隆十九年(1754)置业青岗垉。
清乾隆前期(1755年前后),九公二房后裔方英(1734-?)自湖南夏溢渡迁居贵州道真。与方英同时迁入贵州的还有他的堂哥方能(1723—?)、方茂。方能、方茂后裔下落不明。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十公达房后裔银丹(号雁翎公,族谱名“逢大”,乾隆辛卯科<1771>副榜贡生,1732-1782)撰写《银氏始修谱系序》《银氏谱系源流引》,主要讲述了四点:一是论述修谱的重要性;二是阐述银姓源流,提出银氏不知得姓于何时。其中,关于青公的说法,与其伯父秋暴公在《什公祠堂记》中的记述一致;三是例举了当时所知的银姓族群情况。宝庆府其它地方有4处,即石门、盘壁、弄富、城步梦义峒。武冈州有2处,即岐山与夏溢渡。湖南省其他府州有2处,即衡州和安化。省外有3处,其中广西有2处,河南有1处,河南同姓族人银文昭中进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恩科),官吏部郎中。四是概述了十公早期子孙、分房、后裔居住、人丁数量等情况。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十公达房后裔逢泽(号“楚七”,1737-1791;其为秋暴公四子、雁翎公堂弟)撰写《银氏合修谱系序》《腊月修谱记》,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记载了大、三、六、十公四家合谱的过程,“镶对月余,大、三、六、房公后裔应辈绍贤,友辈又何、映洲,时辈朝五,逢辈远耀等各手家稿诣庭请曰;大公居石门,三公居盘壁,六公居弄富, 迄今亦有十七八世矣”。二是记述了修谱过程的艰难,因年代久远,“祖”“世”两辈以上许多先祖信息失考,让人痛心,“中间生忌未详者二之一,配未详者五之一,讳字未详者十之一,询其子孙并其旁支父老而皆委于莫知,可哀也”;三是寄希望后世按照“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大修”的惯例,存留资本,扩大修谱规模。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十公达房后裔逢泽(楚七氏)撰写《西蜀银氏族谱引》,主要讲述了邵阳岐山银氏首修谱成稿于辛丑(1781)年,编印于癸卯(1783)年。甲辰(1784)年才收到四川十公后裔送来的族谱手稿,但是“稿内不从五服起例,生庚、字号缺如,岂楚人不谙苏式耶?”于是,只好“谨如来稿修之,另书四川某房五世图,俾观者易于翻阅”。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月,十公后裔兆镒(雁翎公之长子,“泰”字辈 ),撰写《什公谱会序》,用叔侄问答的方式解释了此前修谱秉承欧式,但本次续修却“仅用五世抬头之名不遵五世承系之式”的原因。“先父修谱,由后计前,系可概定。兹则因前及后,乙年之生殁葬配难顶定于甲年,若心承系则将空白,不空白,则后日之生殁葬配难以捕人;空白,则族大人众、世系不一,恐有混承之敝,此所以难遵五世承系之式也”。
清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十公后裔泰复(雁翎公之幼子)撰写《银氏续修谱序》,主要讲述其父雁翎公、其兄兆镒等人前次修谱以及本次修谱人员分工协作、成谱的过程。“我族谱牒,吾父倡于前,吾兄继于后,而三叔明星庭迄今辛未前后纂修两次”“庚午秋,族长共商续修家乘,命明星叔庭、兄珍石董治谱费公务, 又各房议首事二人,细查本支生殁,而纂订、镶对付余与一弟梦月分理其事”。(注:九公房参与续修谱人员为:逢显、逢先、沚清、克贵、荣德、克应、时柏、晓清、德清、时贞、时义、逢荣)
清嘉庆二十年(1815)十一月十六日,据四川资中银氏族谱《补序》记载:湖广十公房族人银逢袵、银逢祉从湖南宝庆(今邵阳)祖地来四川合谱。于是,将十房班辈全部记录于谱:志信廷祖世 应有时逢泰 和运籍重熙 敦本培源 怀仁思义 崇德象贤 章程道立。(注:资中银氏原谱记载为嘉庆十二年,疑有误,现更正为嘉庆二十年)
清道光十年(1830)六月二十四日,四川屏山龙溪青岗垉九公大房后裔荣富(字泰亨,1761-1831)、荣升(字泰钰,1778-1833)撰写《修录银氏历代族谱》(注:羽音于2008年6月抄誊)。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记载了青岗垉房始迁祖汶清公于清乾隆前期,从湖南夏溢渡清水塘迁至四川屏山青岗垉以来的子孙生殁葬配信息;二是讲述了清公因“银”改姓、籍贯、葬地情况以及九公早期子孙及原有字辈情况(注:该部分内容与四川资中银氏族谱序言大同小异);三是记载了清公后裔于嘉庆二十年(1815)在湖南宝庆祖地公议成三十二个字辈:礼智信廷、祖宗(世)永(应)发(有)、时逢泰和、 运际重熙、敦本培元、怀仁思义、宗德象贤、章成道立(注:该部分信息在邵阳五、六、七修等原始族谱序言中找不到相关记载,暂且存疑待考)。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十公后裔泰浚(泰复学生)撰写《三修谱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了首修、续修族谱都经过雁翎公幼子泰复(字养徵)公亲手修订,泰复公生前曾嘱托家族学生泰浚等人修好三修谱,其后十年,泰复公去世;二是讲述了泰复公去世后,因重修什公祠堂,公费浩大,三修谱只得推迟三十余年才编印成册;三是讲述了三修谱的人员参与、资金来源、修谱过程等情况。“照五柱(十公内部各房)起钱二百千,余皆出公祠…纂修、协修诸人,皆先生(泰复)及门”“自庚午(1810)迄今三十有八载矣,违之人而卒未三修者,因修祠工阔…丁未(1847)季春稿成,五月付枣梨,而大公、三公、六公、九公各房墨稿次第毕至。越一寒暑,厥功告竣”。(注:九公房参与三修谱人员为:逢贵、逢菊、逢蓂、逢时、逢财)
清咸丰二年(1852)二月、三月十六日,四川三台十公后裔逢增(三多氏)、肇庆(福田氏,泰字辈)分别撰写《银氏续修族谱记》《文斌二公祠堂记》,主要讲述了四点。一是讲述了“吾宗世居楚南宝庆府,至世凤公、世凰公(1637-1715)昆季奉旨来川(注:具体迁入时间为康熙癸未年即1703年),遂与桑梓(故乡)相违”。乾隆辛丑(1781)年,邵阳祖地族人倡修族谱,派人来告知此事,但因当时人口不多,居住分散,只得把一些容易知道的信息录入,等到族谱修好,却又因相隔太远而不能送达。二是讲述了该支银氏先祖春科公(注:系逢增祖父,1732-1805)感慨“有谱而弁髦置之,异日怀缅首邱,何以溯祖宗之渊源而另子孙之支派也”,于是,捐资派人前往邵阳祖地带回六卷银氏始修总谱“宝而藏之”。三是简述本次四川续修族谱的必要性及人员参与、体例结构等情况。“乾隆辛丑(1781),楚南雁陵、楚七二公…编集成书,复于迁居川中者 别列一册…至今七十余载…岁序递迁愈久愈微,贤者慨焉…因即三台、遂宁于前谱所未尽详者集成一卷…于川中始祖以前,只叙本支,见渊源之自来者远。于始祖以后,并及妇孺,知祖宗之流泽者长”。四是讲述文、斌二公(注:系春科公次子、三子)祠的由来、买房扩容的过程以及寄语后人扩建宗祠、振兴家族,“国家募楚民耕种,惮播迁者,皆畏缩而不前,我高祖文公慨任斯役,置业于三台雾紫山,始奉父与昆季居焉,继复置业长沟,乃以前业归长兄富(注:系春科公长子),而率弟斌家于此,此二公祠所由昉也”。
清咸丰十年(1860)三月十四日,四川资中九公二房后裔银荣孝、吉品、昌达撰写《四川梁家界银氏族内议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资中银氏始迁祖揆义公自康熙五十三年(1714)落业梁家界,于雍正年间选定良子古等3处坟山,经冰清、海清、克珠等人“禁蓄培补,并无颓败”,至嘉庆年间交至银荣龙管理,其私卖祖坟资产,被族人诉讼,其后“无人主首,三处坟地践踏难堪”。咸丰甲寅年(1854)二月,族人挂清时见墓心悲,于是,召集族人商议,议定禁蓄坟山之规和推选族长、族首等事宜。二是根据75岁的“四朝元老”族长的“口传目观”,简述自揆义公父子由楚入川一百四十余年来,各时期族内贤达的美德善举。三是讲述了本支银氏阴阳两宅的地名、地形、朝向和族规、续增字辈等信息。自“文亨治隆春”后续增二十个字辈“士子朝廷定,鸿儒国之珍,忠孝开基本,显发振家声”。
清光绪五年(1879)十二月,十公后裔清和、光海、运普分别撰写邵阳银氏《四修谱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简要回顾前几次修谱的主修人员、修谱时间及修谱的功劳,其中,提到“今观雁陵公手稿,始祖青公…载生子十,其派衍不尽可稽,约举宗支,除异省异府相闻外,如邵邑之石门、盘壁、弄富尚有世袭图可考,城步之莫义峒无闻也。至同州相知者,夏溢渡与吾岐山,路隔二百余里,无谱以聊嘱之,几安居不相往来…”讲述合谱之前,石门、盘壁、弄富等地有世袭图可考证,而夏溢渡与岐山虽同属武冈州,仅相隔200余里(注:实际不到30公里),但几乎没有往来。合谱之后,才开始频繁往来。二是讲述了1859年,原用于四修族谱的公产被“逆匪”太平军抢夺而去,“又十年,先伯(媚川)存稿积谷之功突被逆匪损耗”。三是解释了四修谱更改前人谱式(欧式)的原因。因欧式谱留有许多空行,再加上经三十年人丁繁衍,印刷费纸且不方便携带,为精简费用,故采用欧苏两式兼用,先图后表的方式编修族谱,后世子孙如果想恢复前人欧式修谱方式,前人程式还在,还可以参照使用。“思前辈盘式宗欧不无空行,因异欧苏二式,先承一世系图以别支派,后著五世系表详载生殁葬配…此岂余等自作聪明哉,实为我族损盘计也”(注:九公房参与四修谱人员为:敦化<泰谆>、泰唐、泰湘、和忠)
清光绪五年(1879)某月,九公三房泰谆(州庠生,字玉鸣,学名敦化,1848-1901)撰写《银氏重修族谱》(注:目前仅发现九公三房一册),其内容较之邵阳银氏合修谱更为精准、翔实。
清光绪六年(1880)正月十六日,(重庆)铜梁太华(晓峰氏)撰写《三公子孙源流考》,主要讲述三点。一是例举了青公三子三公至其六世孙世某的派系发展情况。世某以下直至铜梁始迁祖国勉公的祖父宗尧公之间派系不详。“文斗子世某,有派缺其名,再传未详,并其派亦缺焉,再传至宗尧公”;二是讲述了铜梁银氏都是学贤公子孙。“学贤子时清、时泰、时兴。家居铜梁者,皆属学贤公子孙焉”;三是讲述了其阅谱感受,“综阅斯谱,知我房出自三公,又知遂宁、三台之同出自青公”。
清宣统元年(1912)十一月,十公后裔和森(字文焕)、和?(字绍荣)、醇?(字?俭)分别撰写《五修族谱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续修族谱的紧迫性及现实意义。“近世,西学日炽,平等自由之说诬民感世…视家人若秦越,伦常灭绝…惟有谱以联络之申其家规,敦其伦记…诚当时之急务”。二是简要回顾历次修谱情况。其中,提到了其武冈支祖祖为公(1650—?)自岐山迁至武冈州城南陆家桥等地,繁衍发展,脉络清晰,不像二、四、五、七、八公那样后裔情况不详。三是讲述了本次五修谱的人员参与、公费筹集、付梓编印等情况。其中,特别提到“近今三年,奇旱奇荒,族之饥苦,不堪设想…惟我八房、九房(注:十公内部房派)工资颇厚,公议,除将族之公会公用外,概以二会余资补之”。(注:九公房参与五修谱人员为:泰学、和永、和?、和锡)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十公后裔和?(字明安)、醇?(字变虬)、熙骝(字祝雪)分别撰写《六修谱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银氏族源情况。“我银氏援姓鼻祖,史无所稽,谱考阙疑…考谱所载,宋镇将青公,平乱有功,封银青光禄大夫,迁居岐山,引为正姓之始…姓氏之疑窦莫释,旁证博引,穷源究本,殊难得其要义。惟《明臣言行录》载有:明银镜公,河北鸡泽县人,官翰苑,略有所考”。二是讲述本次六修谱的人员参与、公费筹集、付梓编印等情况。特别提到“惟以为时太促,加之百物昂贵,远迈昔年。所积者不敷所用。除族会提充外,由八房、九房(注:十公内部房派)会捐洋壹万圆以足之”。三是讲述了族人桂卿由广西归来,告知广西有两支银氏。于是,派子安、祝雪、福如3人去广西实地访问,“卒得二系,居广西罗城县银家村,均无谱第,惟各存碑记。一为颂公般,一为文隆公,裔相传其远祖于明洪武间迁自河南开封无锡县云…然考诸舆史,无锡,江苏辖也,不无为与…谪合谱事,欣然诺之…复迭函催促,终未见来意者”。(注:九公房参与六修谱人员为:楚云<际斛>、和诱、运琥、运涟、运智、际贵),同时,在六修族谱序言之后附录续增二十个班次(见下文)和族谱收储情况(略)。“续修班次议:族有班次以示别也,余族子孙繁衍,住居星散,班次不一,前代颇误。今自‘应友时逢泰’至‘和运际醇熙’而下公议二十字,照议取讳,永远不紊,较前为有别云。旧班次:才仲克循礼,应友时逢泰,志信廷祖世,和运际醇熙;新班次:道庆明良遇,宏宣德化心,体健昭翊赞,嘉会策元勋”。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九公二房后裔际斛(字楚云)撰写《九公房祠堂碑序》,主要讲述九公房祠堂因年久失修,族人慷慨捐资,众志成城修缮祠堂的过程以及寄语后人发扬祖德,精诚团结,不断发展壮大银氏。
一九九〇年正月,十公海房后裔际馀(字广文)、际缃(字柏衡)撰《银氏七修合谱序》,主要讲述三点,一是讲述青公详细信息,并首次提出了青公原讳、民族类别、葬地等信息(注:因该部分信息存在较大争议,故在此不再引用、例举)。二是讲述本次七修谱的人员参与、公费筹集等情况。三是讲述柏衡、广文2人深入广西境内探访疑似二公、四公、五公、七公、八公后裔情况(注:因该部分信息存在巨大争议,故在此不再引用、例举)。 同时,在七修族谱序言之后附录续增四十个班次(见下文)和族谱收储情况(略)。“续修班次议:族有班次以示别也,余族子孙繁衍,住居星散,班次不一,前代颇误。今自‘体健昭翊赞’至‘嘉会策元勋’而下公议四十字,照议取讳,永远不紊,较前为有别云。旧班次:才仲克循礼,应友时逢泰,志信廷祖世,和运际醇熙,道庆明良遇,宏宣德化心,体健昭翊赞,嘉会策元勋;新班次:继君传贤贵,学书能倡顺,为国利功振,英雄定乾坤,群绪平安乐,忠义孝敬遵,永久富禄寿,长发繁衍胜”。
2016年7月,在十公后裔银玉国、银祎等发起人的倡议下,邵阳银氏祠堂开始动工修建,全国各地族人纷纷响应,踊跃捐款,共筹得善款200余万,经过数年修建,工程成功竣工,新祠堂于2024年清明节启用。
2016年10月3日至6日,中华银氏第三届联谊会在湖南邵阳县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会上,各地银氏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会后,部分银氏代表参加了族谱讨论、探访银氏祖居地、祭拜银氏祖坟等活动。(注:第一届中华银氏联谊会于2014年10月31日在广西桂林举行,第二届于2015年国庆期间在重庆铜梁举行,第四届于2018国庆期间在河南原阳县举行)
2016年11月2日-4日,四川成都双流银永明、四川泸州银永卫通过微信与夏溢渡银氏取得联系,为寻宗溯源、理清本支关系,银永明会同双流族人银永霞于11月2日当日驱车千里,长途跋涉返回祖地夏溢渡翻阅族谱,经仔细核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重庆合川、四川双流银氏为夏溢渡银氏九公后裔。至此,夏溢渡祖地银氏与外迁地四川双流银氏,经过十余代族人守望相思,跨越300余年的历史时空,最终重新联为一体、赓续血脉亲情。
2017年4月2日,九公后裔会同各方族人在夏溢渡银氏始迁祖九公坟前举行声势浩大的九公墓地重修竣工祭奠典礼。此前,九公后裔倡修夏溢渡银氏始迁祖九公及袁氏老孺人坟墓,各房后裔热烈响应,纷纷踊跃捐资,更有许多青公后裔、省外银氏慷慨乐捐,共筹得善款30余万元。4月2日当日,九公新修墓地前,彩旗招展,龙腾狮舞,礼炮轰鸣、鼓乐喧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族人依次排列九公墓前,鞠躬行礼,焚香祈福,气氛庄严肃穆。其时,来自贵州道真、四川成都、泸州等九公后裔代表也来到现场参加了祭拜仪式。
2023年4月3日,正值清明期间,夏溢渡银氏九公清明会召集九公各房代表在银氏九公祠堂旧址(今夏溢村卫生所二楼)召开族会,会议决定启动银氏族谱(九公房)续修工作。会上,各房推选了1-3名代表负责人丁统计、信息收集等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更多大事,不断补充中......